69岁的刘大伯(化名)2021年确诊肺浸润性腺癌,术后病理显示已出现淋巴结转移。一年后的复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——癌细胞无情地扩散至脑部和腰椎。随着病情进展,他开始出现走路不稳、持续性头晕的症状,思维也变得迟钝缓慢,甚至连拨打电话都成难题。为求一线生机,刘大伯与老伴辗转多家医院,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案,却始终未能遏制病情发展,一家人在反复失望中几乎濒临放弃。
转机出现在2024年底。经一位抗癌病友推荐,刘大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杭州市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。徐炜副主任中医师仔细翻阅了他厚厚的病历资料,从肺腺癌术后复发到脑转移的病程轨迹中捕捉治疗线索,同时耐心倾听患者家属描述的每一个细节,例如晨起时头晕加重的规律,握笔时手指会轻微颤抖等。“肿瘤治疗不能只盯着局部病灶,要把身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。”徐炜将人体比作“土壤”,把肿瘤喻为“毒草”,提出“除草”与“改良土壤”同步进行的治疗思路,为刘大伯制定了化疗联合中药的个性化方案。
在治疗实施中,化疗药物承担着抑制癌细胞扩散的“主攻手”角色,而中药则从多个维度发挥协同作用。针对化疗后频繁出现的恶心呕吐,徐炜以党参、白术、茯苓等组成健脾和胃方剂,不仅缓解了胃肠道反应,更让刘大伯的食欲逐渐恢复;面对血常规检查中持续走低的白细胞计数,他选用黄芪、当归、熟地等药材补气养血,配合阿胶益肾填精,两周后复查显示血细胞数量显著回升;针对患者整日昏沉乏力的状态,一剂包含酸枣仁、远志的安神方,让刘大伯首次在深夜获得了连续5小时的深度睡眠。
“每天查房时,徐医生都会用手搭在我手腕上号脉,然后翻开舌苔仔细观察,连说话声音的高低变化都不放过。”刘大伯回忆,医生会根据当天的症状微调药方,有时减去一味温燥的干姜,有时增加三钱生津的麦冬。这种精准到“克”的辨证施治,配合耐心的情绪疏导,让刘大伯逐渐卸下心理负担。经过三个月的系统治疗,复查结果显示刘大伯脑部肿瘤病灶明显缩小。
徐炜指出,当肿瘤进入稳定控制期后,治疗目标需从“消瘤”转向“控瘤”。就像管理高血压等慢性病,通过中医辨证论治、扶正固本、调和气血及心理调适的综合手段,能实现“带瘤生存”的长期状态,让肿瘤也成为可控制、可调节的慢性病。在他的诊疗理念中,让患者重获有质量的生活,远比追求“无瘤”的绝对目标更具临床价值。
专业杠杆炒股公司,股票配资学习,正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