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草船借箭”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,甚至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。
这个故事出自《三国演义》赤壁之战片段里,说的是周瑜故意难为诸葛亮,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,并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,如果造不出来,就要重重处罚,诸葛亮却淡定地表示只需要三天时间。
在“老好人”鲁肃的帮助下,诸葛亮在第三天清晨,和鲁肃带着二十艘两边扎满草人轻船,趁着大雾来到曹操战船附近。曹操下令不要出战,只让弓弩手放箭,诸葛亮和鲁肃在船中喝着酒,曹军就傻傻的往束草上射箭,诸葛亮还安排二十艘船掉了个头,两边都射满箭后潇洒离去。
虽然这个故事很精彩,但真实历史上却不存在草船借箭,罗贯中只是用这个故事来刻画诸葛亮的机智,衬托周瑜的气量狭小。更有意思的是,这个故事是有历史原型的,而主人公却是孙权。
草船借箭的历史原型
结合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、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及裴松之注引《吴历》、《魏略》的相关记载,基本可以确定。罗贯中“草船借箭”的的历史原型,是公元213年濡须口之战,曹操亲率大军征东吴,孙权率军迎战期间发生的事情。
公元208年曹操遭遇赤壁之败,但曹操从未放弃一统天下的志向,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,在212年平定关中之后,曹操开始用兵东南,建安十八年(公元213年)正月,曹操率领着大军南下而出濡须,号称步骑四十万,临江饮马。
孙权以甘宁领兵三千为前部督,自率七万主力进驻濡须,孙权方的将领周泰也率领军队前来抵挡曹军。
孙权敢于亲自率领数量远少于曹操的军队迎战,因为他有两大凭仗,一是强大的水军,二是坚固的堡垒——濡须坞。敌众我寡,孙权率先出招,甘宁百骑劫曹营的故事就此发生。曹操初战不利,于是坚守不出,后来就发生了孙权乘船查看曹军敌情的事情。
权乘大船来观军,公使弓弩乱发,箭着其船,船偏重将覆,权因回船,复以一面受箭,箭均船平,乃还。——《魏略》
据《魏略》记载,孙权乘坐大船查看曹操大军虚实,曹操下令弓弩万箭齐发,由于射在船上的箭支太多,导致孙权的船一边太重,船都要翻了,孙权下令掉转船头,让船的另一面承接曹军射来的箭矢,两边一样重,大船恢复平衡,孙权从容撤走。
而《吴历》的记载则不同,孙权亲自乘了一艘轻船,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。曹操一看,就知道孙权来了,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,下令军队严加戒备,箭弩不得妄发。
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。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。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:“生子当如孙仲谋!”
孙权的英武与勇气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所以曹操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。曹操在熟悉了濡须水口地理环境后,用重兵围攻孙权的江西大营,俘获了镇守江西大营的东吴都督公孙阳。而东吴军队善于水战,虽然江西大营被曹军攻破,但濡须坞依然掌握在吴军手中。
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,随着时间的推移,春雨渐多,孙权给曹操写信说:“春水方生,公宜速去”,又附上一张字条,字条上写道:“足下不死,孤不得安”。曹操拿着信对手下诸将说:“孙权不欺孤也”,便主动撤军,曹操于四月回到邺城。
濡须口之战,孙权首先派甘宁夜袭曹营,大挫曹军锐气;而后就是个人表演的时间,乘船在曹操大军前来去自如,这份勇气与自信的确值得人钦佩,这充分说明孙权和父兄孙坚、孙策一样,骨子里有一股血勇悍猛之气。
同时,这一战也为罗贯中先生提供了“草船借箭”的素材。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
专业杠杆炒股公司,股票配资学习,正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